
扫码进群券商按月配资,与同行一起共话医事~
撰文:渣护比肝
前几天,南宁一位大哥的经历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。凌晨一点多,他因为脚底有道3厘米的伤口,跑去医院急诊科要求换药,结果被医生直接拒绝了。“现在是凌晨1点多钟,不换药。”医生的话很干脆。大哥急了:“万一我的脚坏掉了!”医生却说:“自行不按正常时间换药,所造成的后果需自己承担。”这事被发到网上后,立马引发了大讨论。

NO.1
你可能也刷到过类似视频。其实不只是南宁这一起,湖北有位影像科医生就跟我聊过更离谱的事:有次收治了个醉酒的外伤患者,结果没一会儿人就不见了,最后在值班室的床上找到了——“身上又脏又臭,还尿失禁了,当时差点吐出来”。福建有位女医生也跟我说,有次半夜被突然站在床头的男家属吓一跳,“虽然对方穿得整齐,但独自在值班室时真的害怕,万一对方有恶意,后果不堪设想”。
急诊科到底是干啥的?很多人可能不知道,急诊科可不是24小时门诊。
2009年,卫生部就发了《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(试行)》,专门规范急诊科该干啥不该干啥。 这份指南明确说了,急诊科主要是处理那些“危及生命”的紧急情况,比如大出血、心脏骤停、严重外伤这些。
指南里还特别强调,对危重急诊患者,急诊科应该“先及时救治,后补交费用”。 但同时,急诊科还得严格执行分诊程序,把真正需要紧急处理的病人优先安排。
说白了,急诊就像高速公路上的应急车道,是留给真正需要紧急救援的车辆的。要是谁家车胎没气了也往应急车道开,那真出事的救护车反而过不去了。
伤口换药该不该半夜去急诊?回到南宁那位大哥的情况,脚底3厘米的皮肤裂伤,虽然看着吓人,但真不算急诊范畴。这种伤口换药属于常规治疗,应该在门诊时间去处理。指南里明确规定了急诊科主要负责处理急性病、危重症和需要紧急干预的情况。
你可能会问:万一感染了怎么办?其实医疗系统早有安排。正规医院都会在门诊时间提供伤口处理服务,有些还会设专门的换药室。要是半夜伤口突然恶化、出现严重感染迹象,那确实该去急诊。但按医嘱1~2天换一次药,自己拖到第三天凌晨才去,这明显超出了急诊的职能范围。
NO.2
为什么大家总爱往急诊跑?我跟不少医生聊过,他们说这种情况太常见了。很多人觉得“医院24小时开着,半夜当然能看病”,或者认为“我交了医保,就得随时服务”。
但现实是,医院的急诊资源非常有限。一个三甲医院的急诊科,半夜可能同时要处理心梗病人、车祸伤员、急性中毒患者。要是再把常规换药、小感冒这些都塞进来,真正危重的病人可能就耽误了。
湖北那位医生遇到的醉酒患者也是个典型例子。急诊科不是收容所,更不是酒店,不能因为喝多了没地方去就往医院跑。结果这位仁兄不仅占用了急诊资源,还跑到值班室睡觉,严重影响了医生休息——要知道,医生值完夜班还得继续看诊呢。
说到福建那位女医生被吓到的事,可能有些人觉得“医生嘛,就应该不怕”。但咱们得明白,医生也是普通人,也有恐惧和疲惫的时候。
医院后来给所有值班室装上了刷卡门禁,这其实挺无奈的。正常情况下,医生值班室应该是能休息的地方,结果因为总有患者或家属随意闯入,不得不加装防盗设施。这不光是安全问题,更是对医生基本休息权的保障。
《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》里其实也提到了急诊医护人员的工作环境和安全保障问题,但落实起来确实不容易。
NO.3
这些事说到底,反映的是医患之间“边界感”的缺失。患者觉得医生应该随叫随到,医生觉得患者不理解医疗规则,双方都在自己的逻辑里打转。
现在很多医院的急诊科都配备了分诊台,就是专门判断病情紧急程度的。真正危急的情况,比如胸痛、大出血、呼吸困难,会立即安排救治;而像普通感冒、小伤口换药这些,会被建议去门诊处理。
但问题在于,不是所有人都了解这个流程。有些人觉得“我疼就是紧急”,或者“我着急就是紧急”,结果半夜跑急诊要求处理非紧急问题。这不仅浪费了资源,还让医生护士疲于应付本不该由急诊处理的事务。
说实话,站在患者角度也能理解。伤口疼起来确实难受,担心感染也是人之常情。但医疗资源是有限的,急诊通道必须留给真正需要的人。
同样,医生的态度有时也确实让人不舒服。“不换药”三个字说得太硬,要是能解释清楚为什么不能换、建议什么时候去处理,可能就不会有后续的网络争议了。
但这不是要批评哪一方,而是说整个系统需要更好的沟通和理解。医院可以在显眼位置标明急诊范围,社区医院可以加强夜间门诊服务,患者也可以提前了解基本的医疗常识。
很多人确实不了解急诊和门诊的区别,或者附近没有24小时营业的社区医院。这背后其实还涉及到基层医疗资源分配的问题。
不过话说回来,理解不等于认同。就像消防队不能因为你家灯泡坏了就派消防车来,急诊科也不能处理所有医疗需求。
每个系统都有自己的运行规则,尊重这些规则,其实也是在保护我们自己——当真正需要急诊的时候,通道才能畅通无阻。
如果需要处理非紧急的医疗问题,不妨先查查附近社区医院的营业时间,或者拨打120咨询是否需要去急诊。这不仅是对医疗资源的尊重,也是对真正危重病人的负责。
毕竟,谁都不希望有一天自己躺在担架上,却因为前面排着一堆非紧急患者而等不到救治。
医学界儿科领域交流群正式开放!
加入我们吧!
杨帆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